11情报之年-《平凡的间谍2再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以,美国情报机构的规定,要么服毒自尽,要么“否认一切”。

    托卡乔夫间谍案,是1985年美苏两国情报机构较量的关键。在这场战役当中,美方损失了自己最重要的军事情报来源,托卡乔夫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化名为“斯菲拉”。

    他在近7年的时间里,不断地向美方提供的机密情报。而他的存在,给苏联防御能力带来了严重的威胁。

    据美方初步估算,作为一名间谍的托卡乔夫,为美国整整节约了1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。因此,他们将托卡乔夫誉为“间谍一号”。并且,美国军方把其提供的情报,称之为“宝中之宝”。

    相反,对苏联政 府方面来讲,此间谍案成了克格勃史上最大的一个耻辱。

    随着阿道夫·托尔卡切夫的被捕,还有代号“瘙痒”的奥列格·戈尔季耶夫斯基,此人是苏联克格勃驻伦敦的负责人,他对苏联内部体制极为熟悉,尤其是对苏联的核战略情报更是一清二楚,他也是美国了解莫斯科动向的重要情报来源。

    此外还有代号为“自愿”、“百万”以及“重量”的十多名美国重量级的间谍接二连三都遭到了克格勃的逮捕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可以说是苏联从电子高科技到核战略,从内部体制到外部对抗方面,美国人正是靠这些间谍,对苏联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,苏联人完全是在美国眼皮底下干活,毫无秘密可言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也是美国人不费吹灰之力高速发展的时期,然而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这些重量级的间谍一一落网,这对于美国中情局来说无异于一场强烈的地震。

    很快,托卡乔夫被苏联最高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处以死刑。

    宣判书上认定,他曾经向美国的情报部门,出卖了包括战略弹道导 弹攻击反应系统和无线电电子打击技术在内的诸多的绝密军事情报。

    而美国人斯托姆·巴乌赫因,被判不受欢迎的人并驱逐出境。当然,按惯例间谍之间可以交换,但克格勃不可能给托卡乔夫这样的机会,因为,没有人会用叛徒去交换叛徒。

    1985年,又被称为“情报之年”,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情报界的大事件。
    第(2/3)页